
为纪念单应桂先生在耄耋之年依旧逐年推出十二生肖木版年画这一力作,单应桂基金会决定制作一款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十二生肖纪念茶。经过反复的比对,挑剔的品尝,最终选定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山古茶园海拔1500米以上的千年古茶树作为原料,由单应桂基金会监督,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古法制作传承人晒龙先生亲自制作,在源头上严控质量关。2018年新年伊始,单应桂基金会一行四人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景迈山,考察古树茶生长环境,观摩学习古树茶制作过程。景迈山古茶园是中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普洱茶的发源地,有准确记录的栽茶历史已经有1838年。普洱茶被誉为“可以被品味的历史”“可以喝的文物。
普洱茶要想具有收藏价值必须要用古茶树茶叶制作,古茶树必须是没有矮化过的放生树,树龄最小一百年以上,生长环境要远离人类扰动的区域,以四五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制作的茶叶味道更加醇厚,品质更佳。古树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岁月沉淀,茶叶品质加具有味道更的丰富性和岁月磨砺的厚重性,树叶明显比台地茶树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在收藏过程中它的汤色、味道、品质会不断发生变化,让人神秘莫测,尤其储藏地点、环境、温度、湿度甚至器物的不同都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差别。上好的普洱古树茶因其产量本身就极其稀少并且逐年减产,因而使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古树茶茶饼每年都以30%的价值增值,成为许多人收藏的首选。品尝不同山头、不同年份的普洱古树茶在社会上已经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新标杆。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和缅甸的交界处。景迈山上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2.8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惠民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2012年11月,景迈山古茶园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景迈山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迈山古茶树栽培于何年?据《布朗族言志》和有关傣文史料记载,最迟在佛历713年(公元180年),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带领族人大量种植茶树,迄今已有1838年的历史。古茶园的茶树在天然原始森林下面种植,形成树下有茶,茶上有树的树茶共生景观,是茶树最为古老的种植方式。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山古茶园的茶叶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23年的历史,不管怎么讲,景迈山古茶园都已经超过千年历史。当然当地人利用茶叶的历史则肯定早于文献记载,种植一定是始于需求的扩大,也正是有了需求,茶树才从自然林转化成为经济林。很有可能,在1800多年以前,景迈山的村民就已经去山上采摘茶叶。在当时,茶叶可能是用来疗治疾病,也可能被当作蔬菜食用。就是在茶叶被当作食物还是草药的一次次衡量中,他们发现了茶叶的价值,并把它推销到了山外。随着需求量不断扩大,纯野生的茶树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上山采茶的人就开始种植茶树,这就是茶树种植的开始。虽然有着明确的目的,当时人们种茶的方式却非常随意,哪里有空地就随手栽上一棵。经过不断的栽培和选育,栽培型古茶树由此而生。经过多代人不懈的努力,布朗族、傣族不仅驯化了野生茶树,而且历经各种劫难,还留下多达2.8万亩的景迈芒景古茶园这一人间奇迹。整个茶园树龄不等的茶树与周围高大的常绿阔叶林和谐相处,自由伸展枝桠,虽已千年高龄,却年年发出青翠的新芽。
景迈山古树茶保留了最原始的的生态环境,和原始森林融为一体,形成树茶共处,密不可分的特殊共生关系,保证了茶的极其独特的自然味道。这种种植的最大好处是:这种共生的关系维持了一种独特的生态平衡,生长在万木丛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长,最大限度的减小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破坏。茶树与古树、灌木、兰花、寄生植物共生一处,自然调整生态平衡。结果是景迈山古茶树从来不生病、不招虫,因此茶树就从来不打药,不施化肥,保证了真正的生态自然,让人喝起来更加安全放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原始自然,难以言表,有复杂内涵的山野味道,这一独特现象让全国其它茶山艳羡不已。
为保证古茶树天然品质,景迈山所有公路全部都是石子铺成,以防止水泥污染和对环境形成破坏;所有穿过古树茶生长区的公路全部不允许车辆通行,以防止汽车尾气对茶叶造成污染;所有山上的路口都设置路卡检查,严防山下其它地方的茶叶上山冒充古树茶,确保茶叶只出不进,严防造假影响景迈山古树茶的名声。
Copyright © 云南郎韵茶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772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1211号